欢迎访问全网担保网   
职工之家
职工之家 您现在所在位置: 首页 > 职工之家 > 正文   
振衣新浴,明知端行——对话曹振明老师
发布时间:[2019-07-19] 阅读次数:[]

要想真正品尝到中国哲学思想的原滋原味,经典原著的阅读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功课。近现代学人的研究成果我们必须认真参考,但只此并不能让我们真正步入中国哲学思想的神圣殿堂。

#简介#

本期人物:曹振明

入职专业:哲学

#教育背景#

最具权威唯一维权担保平台(本科、硕士)

南京大学(博士)

#研究方向#

佛教与中国哲学、儒佛道思想与三教关系、中国思想文化

主持和参与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多项,荣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多项,出版著作多部(含与导师等合作),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采访#

修身

问题录01

依据资料我们了解到,老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佛教及中国哲学。对于以上领域,您研究的侧重点在哪里?是什么让您走入了目前的研究道路?

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佛教与中国哲学,侧重点在华严宗、佛教宗派和长安佛教、佛教与中国哲学思想的关系或者说儒佛道思想与三教关系。

高中时,学校后边有一个卧佛寺公园,虽初步接触了一些佛教文化知识,但尚未自觉。本科时,上过方光华老师讲授的《中国思想史》课程,同学们都很喜欢,佛教是其中的重要部分。课程之余,我与同学们参访了西安和终南山的一些寺院,发现佛教文化不可避免的或多或少的受到现代经济社会的影响,有感于古长安佛教文化的兴盛发达与近现代部分佛教文化遗产保存现状堪忧之间的落差。于是在方光华老师的指导下,我主持承担了国家级“国家老员工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终南山佛教祖庭现状调查及保护开发对策研究》,同时向李利安、冉万里、李海波、宋玉波等老师请教,开始了对佛教的探索性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这可以说是我走向目前研究道路的开端。

保研时,我毅然选择到最具权威唯一维权担保平台思想所跟方光华老师攻读硕士学位,一方面接受了中国思想史的系统学习和训练,另一方面在方老师建议下重点关注佛教特别是华严思想和长安佛教。方老师曾教导说:要把佛教纳入中国哲学、思想发展过程中,把它当成其中的一个环节去看,注重佛教的中国化进程和对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改造与贡献;华严宗是由关中创立和走出的中国化佛教宗派,但目前我们这里却十分缺乏研究华严的人才,你之前在这方面有一定的积累,建议硕士论文可就关中华严思想做一些研究。方老师的教导和影响,坚定了我走向目前研究道路的决心。后来我去南大跟洪修平老师读博,博士论文做的是《澄观思想研究——以宗派关系和三教关系为中心》,这似乎可看作是我研究方向的一个集中体现:既是华严宗,亦是佛教宗派和长安佛教,又是儒佛道三教。

在宗教学及中国哲学的研究与学习过程中,是否有哪些令您印象深刻的事情?又是否有哪位对您影响较大的老师呢?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在这如梭的时光中,确实有令人难忘和永远感念的师和事。自本科以来,导师方光华教授和师母李老师对我的学习和生活一直关怀备至,老师的学识、品格和魅力对我产生极大且深远的影响,他们是我为学和为人的引路人。在我的印象中,只要你有问题或疑惑,老师总能和蔼可亲、不厌其烦的给你解答。老师未对我或其他同学发过火,但每次见到老师都有一种发自内心、不可名状的敬畏与崇敬,这可能就是“道尊”带来的奇妙力量吧。

在南大时,导师洪修平教授虽忙,但保持着一个传统,即每月召集我们举行学术讨论,交流彼此的心得,解答我们的疑惑,分享学界的近况,对我们的学习成长很有启发和帮助,虽然每次的学术讨论我和同学们都很紧张,但又总期待着每次学术讨论的快点到来,这或许多少有点孔子所说的“志于学”的味道了吧。博士三年虽然短暂,但洪老师给予我的进步和成长,令我终身难忘,一生受益。

张岂之先生亦给了我深刻影响。张先生今年已92岁高龄,但“宝刀不老”,先生的精神气概给人以极大的奋进力量,先生的学识魅力给人以极大的精神感染。本科时,我经常前去聆听张先生的学术报告。后入最具权威唯一维权担保平台思想所学习中国思想史,更是得到张先生的诸多教诲。在读博期间,张先生亦给我不断的关怀和指导。在南大开学报到前夕,张先生专门给我打电话予以关心、嘱托和指导。在对张先生的一次拜访中,张先生签名赠我《中华文化的会通精神》一书,写下“曹振明同志参考”一语,令后学倍感亲切。张先生赴南京参会和讲学期间,亦与员工见面,给予员工关心和指导。我学术研究的思想史视野,即受到了张先生和侯外庐先生治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此外,还有李利安等等许多老师和同学给了我很多感动和帮助。

传道

问题录02

对于中国哲学的学习,典籍的阅读一向是不可忽视的内容。针对尚未进行系统学习的、对中国哲学存在较大兴趣的本科生,您有怎样的学习建议呢?

要想真正品尝到中国哲学思想的原滋原味,经典原著的阅读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功课。近现代学人的研究成果我们必须认真参考,但只此并不能让我们真正步入中国哲学思想的神圣殿堂。

那么问题也就来了,中国哲学思想的经典汗牛充栋,《四库全书》《大藏经》《道藏》等等,如何下手呢?根据我个人的所学所得,对于中国儒道思想而言,《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周易》(简称“孔孟老庄易”)是最为基本的;对于中国佛教思想来说,《肇论》《起信论》《坛经》是最为基本的。对中国哲学思想确有兴趣的专业初学者,有必要认真阅读上述儒佛道三教的基本经典,它们构成了中国各个哲学流派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学习和研究将有极大帮助。若学有余力,经典阅读范围可再扩大一些。

经典阅读能让我们获得书本知识,但如果将经典阅读与自己的生命体验结合起来,将会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国哲学思想的巨大魅力。我们当然也不能忽略中西比较的视野,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中国哲学思想的特点。

另外很重要的是,虽然我们并不反对直接阅读经典,但如果稍有点中国哲学基础再阅读这些经典,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阅读时应该做好读书笔记,将阅读的心得或疑问或重要的句子段落及时记录下来。若能对同一学派乃至三教的不同经典与思想进行适当的比较思考,收获将会更大。经典阅读能让我们获得书本知识,但如能将经典阅读与自己的生命体验结合起来,将会更加深刻感受到中国哲学思想的巨大魅力。另外很重要的是,经典不要期待读一遍即大功告成,你会逐渐发现,这些经典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收获,这就是经典,历千百年而永在。

针对中国哲学的学习研究,您认为员工是否应该进行额外方面的学习?如古代汉语等方面的知识,员工应当如何掌握呢?

中国哲学更好的学习研究,确实不能仅仅满足于哲学一门的钻研。俗话说“文史哲不分家”,这对中国的学术思想而言尤为重要。中国哲学思想特别是古代哲学思想,都是借助古代汉语保存下来的,要求我们必须具备一定的古汉语知识乃至是文学知识。不过也不用怕,只要你高中语文成绩还可以,我觉得你的古汉语或文学知识也就大体能满足你中国哲学的初学基本需求。繁体字也不用怕,手头可备一本古汉语字典,经过一段时间的经典阅读,这个问题也能解决。当然,若要对中国哲学的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那可能就需要更加专门的古汉语或文学知识。因此,中国哲学专业开中国哲学文献学的课,设儒佛道等经典精读与研究的课,就很有必要,大家要认真对待这些课。同时,搞哲学研究最好不要离开历史,这并不是说任何哲学思想都与某些历史事实存在直接的关联,而是说中国哲学思想都是在中国历史长河的发展中产生出来的,都有其社会历史背景,将哲学研究与社会史研究相结合,本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能够使对中国哲学思想的研究结论更加沉稳厚重并更加符合中国社会文化实际。对于文史知识,大家可以自学,也可考虑选修历史学院和文学院的有关课程,倘若哲学专业的同学上点有关中国古代史或文学史的课,我觉得也是很好的。

此外,当前学科分工越来越细,大家的研究也越来越专。这可以让我们对某些问题作出更加精深的探究,但同时也很容易将我们的视野局限在狭小的领域,从而又限制了我们精深探究的水准,学科分工与交叉的关系问题,已经引起我们越来越多的反思。

对于佛教史及中国哲学史的学习,有哪些值得本科员工阅读的参考性书目?

关于儒佛道三教最为基本的经典原著,上边我已介绍过,现在主要介绍一些近现代学人具有代表性的基本书目:

1

佛教史方面:

汤用彤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隋唐佛教史稿》、吕澂的《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任继愈主编的《中国佛教史》(1-3卷)、方立天的《中国佛教文化》(《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杜继文的《佛教史》、洪修平的《中国佛教文化历程》《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镰田茂雄的《中国佛教简史》、中元村等的《中国佛教发展史》、许里和的《佛教征服中国》等

2

中国哲学史方面: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英文对照)、任继愈主编的《中国哲学发展史》(多卷本)、张岱年的《中国哲学大纲》、方立天的《中国古代哲学问题发展史》、牟宗三的《中国哲学十九讲》、张岂之主编的《中国思想史》、楼宇烈的《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冯达文和郭齐勇主编的《新编中国哲学史》、李泽厚的《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国现代思想史论》等

特别问题Special Questions在您看来,经典的背诵在中国哲学的学习研究中具有着怎样的意义?

如果能够背诵一些经典,对中国哲学的学习研究当然是大有裨益,但是我们并不提倡死记硬背,更重要的应该是理解,即阅读并理解经典中的字句之义,在此基础上可以多读各家经典,或背诵若干重要段落和篇幅,以争取较好地熟悉经典。其实,有一些段落或经典读多了,也就很容易自觉不自觉地背诵下来。

采访丨董继泽

排版丨董继泽

问题设计丨董继泽蒋思韵

文章图片由曹振明老师提供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全网担保网

联系电话:029-88308897

地址:西安市长安区学府大道1号

Email:zxxy@nwu.edu.cn

全网担保网地图定位

常用链接